当前位置:首页>>报考指南

择校困难?99%的因素都在这!

考研注定是一场长途赛跑,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掌握系统的适合自己的备考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另外,一定要时刻关注各大院校发布的招考信息等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再就是增强自身的执行力,有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不能够很好的坚持下来也是不行的。下

admin
考研注定是一场长途赛跑,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掌握系统的适合自己的备考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另外,一定要时刻关注各大院校发布的招考信息等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再就是增强自身的执行力,有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不能够很好的坚持下来也是不行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考研的相关资讯内容,感兴趣的抓紧时间看一下吧;

原标题:择校艰难?99%的因素都在这!

choose需要可以结合自身

合理的择校选专业

为自我“量身定制”choose一个

即不好高骛远、也不保守

并且可以始终激励自我

鸡血满满、全力为之奋斗的school

加上不懈的尽力,便能走向success

01

择校“384”法则

『择校“三大陷阱”要当心』

择校有三大陷阱是小同伴们最容易踩进去的:①单纯靠看排行榜确定学科实力;②看分数判断考试难度;③听老师、同学只言片语做出考试决策;

每个school都有自我擅长的范畴。在报考时要找到自我的兴趣点,将它报考school的优势范畴和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相结合,这样才是准确的“择校之道”。

小同伴们需要关注school近年来的分数线,但要注意避免一个误区:考分高的school难考,考分低的school就**。这是每个school考题不一样,老师批改标准不一还有地区压分等等。

近几年考试经常变动,通过咨询朋友和老师来了解school的信息不必定是最新最全的,择校信息必定要看最新的情况。

小同伴们能关注school官网、公众号、微博等等账号,保证自我能第一时间收集相干信息。

02

择校“八个数据”要留心

考研,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考研党之间的信息之战,有些人善于应用网络、人脉等资源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相对来说这些人的考研之路要顺畅许多。

01 计划招生人数

通常来说,院校专业目录里会有计划招生人数这一项。

招生人数越多,录取几率也会相对增大。

除了通过招生简章或者专业目录来看,还能通过录取名单来确定,不过每个school不同专业录取的批次数可能不同,所以需要你下功夫做好统计。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数据。

02 报考人数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能大致看出你的竞争对手究竟有多少。也能从这个数据中能看出考试竞争压力的大小。这个数据不能看到当年的最新信息,都是往年的信息,但是参考价值还是很大的。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再结合自身情况,就容易choose合适自我的院校。假如碰到某些院校不公布报考人数,那我们就只能参考招生人数了。

03 实际录取人数

每年在4-7月份,是当年研究生招生录取的时间段,包括复试、调剂、拟录取名单的发布等等,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官网或者是院系官网都会公布当年的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这段时间也是下一届考研的小同伴们搜集信息的黄金时间。

结合实际录取人数和去年专业目录里的招生名额,既可以推断出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些院校也会有扩招的传统,这个也要思考在内。

04 报录比

专业的火爆程度可以直接通过报录比反映出来。许多名校的热点专业报录比甚至能达到20:1。这是名校热点专业真实考情的反映。

05 推免人数

有些名校热点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可能会占到当年招生人数的一半左右,那样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激烈,难度加大。因此报考前必定要清楚报考专业的推免人数,以作参考。

06 复试分数线

复试线是区分校线和院线的,这点必定要注意。会有某一school多个学院开设同一个专业的情况,这时候各学院的院线应当会不同。而school通常会给出各院的最低复试院线,这个必定不要混淆。

07 复试比例

复试比,即计划招收人数与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1:1.2是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复试比例,也就是说,假如录取10人,有12人有时机进入复试。

有的school复试比会高达1:1.5,甚至1:2,1:10的也是有存在的。复试比例假如偏高,就能说明两个question:一,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 二,复试竞争激烈、风险更大。

08 最终成绩计算方式

这个数据用于分析出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初试成绩会占到总成绩70%、50%的都有,甚至有仅占30%和20%的,这能帮我们明确尽力的方向。

03

择校“四大梯度”要留心

第一梯队:名牌大学+优势专业

🌟 范围:

多指985、34所,其分数线绝大多数超越国家线,接受推免生能力大,但她们是牛导、科研项目标汇集地。

🙋‍♀️ 适用人群:

基本过硬,进修能力好,自律性好。

✏ 评论:

难度系数高,华山论剑,高手过招!

第二梯队:特色院校+强势专业

🌟 范围:

譬如财经类、政法类、纺织类院校等,虽综合实力稍逊,但其强势学科往往另名校侧目,是专业型考生竞相追逐的对象。

🙋‍♀️ 适用人群:

进修基本中上,欲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同学,稳中求胜。

✏ 评论:

行业承认度高,其毕业生求职障碍少,难度略低于第一梯队。

第三梯队:名牌大学+弱势专业(新设专业)

🌟 范围:

985、34所院校中的弱势专业,牌子够硬,但专业实力稍逊,比方语言类院校理工科专业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

🙋‍♀️ 适用人群:

实力较好,对名校有偏爱的考生考研投机党,偶遇名校弱专业的“小年”。

✏ 评论:

经过报考弱势学科以降低难度院校牌子够硬,不愁找工作着重情报搜集,拼人品。

第四梯队:一般院校+一般专业

🌟 范围:

设有硕士点的地方一般高校中的非强势专业

🙋‍♀️ 适用人群:

只以考上为目的,只要保证能有研究生学历即可的考生。

✏ 评论:

复试分数线一般与国家复试线持平,或略高于国家线,难度最低但不要有“只要报考这一梯队就能考上”的观念,毕竟国家线也不是很好进步的。

实事求是的choose,success率自然是最高的。

可是最难的、最令人纠结的也是做choose,尤其是把所有主动权交在自我手里的时候,太多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不敢做决定,甚至逃避做choose,比方关于择校这件事来说,有些小同伴干脆就随大流,室友把一切信息搜集对比之后,定下目的,然后就报考同一所school。

所以,关于选school这件事,必定要慎重。

非常多过来人都说choose大于尽力,就某种程度来说,从一开始你的choose就开始影响你考研的成败了。

涉及院校相干信息以该院校实际情况为主

内容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关于考研的相关资讯内容,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另外,想要了解一些考研其他的资讯内容,可以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免责申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分享用,不用于商业用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